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根據紐約時報(NYT)報導,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中,在大陸工廠裏就佔了25%,同比成長54%。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表示,到2017年,大陸工業機器人數量將冠居全球。

目前看來是好事, 但若時間拉長來看, 就像嬰兒潮一般, 多為同一代的產物, obsolete也可能會同時發生, in terms of 軟硬體速度以及控制界面的更新. 我在過去十年看太多生產爬坡易的自動機變癈鐵的案例.

個人想法, 國家robot策略也應該有 infrastruture 以及應用之分, 投資初期以泛用和控制溝通標準為主, 好比不能一直寫UI App賺錢般, 那是末端消費.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和落難貴族談榮耀的授權

最近半年正在和落難貴族談榮耀的授權, 這聽起是項平常不過的事, 因為現在市場上多少品牌授權商品充斥在賣場上, 品牌商大都是拿個授權金, 針對特定的商品限定銷售時間以及地區而已. 但這件事, 就讓我這個在製造打滾二十多年的老兵, 完全無法理解, 因為對方對於授權品牌比喻成要嫁出去唯一的女兒 (當搖錢樹?), 不僅要求門當戶對, 還限制日後種種目標的達成, 譬如: 一夫一妻制, 生的小孩一定要漂亮, 賣小孩的錢每年要成長, 而且還得悉心盡保養這位娶進問的貴族女兒, 不能讓她每年愈看愈老......

一個不再被品牌商持續投資的品牌, 值得被"授權"嗎? 而我們該談的是授權? 還是只是談品牌價值的合作及代理?

因為這將來的合作模式, 簡直就像是個放大版的 JRD (Joint Rearch & Development), 怎麼說呢? 過去, 品牌廠為了保有圍繞著品牌的核心能力, 除了有將製造外包的 ODM 的選擇之外, 還有另一種節省成本方式, 就是再將工程開發的工作交付給代工廠做, 這就是 JRD.

我們現在和這貴族談的品牌授權是除了產品ID設計外, 所有的產品設計/行銷/製造/組測/售後服務, 全由我們負責, 且只能操作單一品牌, 保證每年各別銷售地區的量以及業績, 確保授權金額能每年成長, 當然, 保持品牌的價值是基本的要求. 這也是第一段文所比喻的, 一夫一妻且確保不能變成黃臉婆......

姑且不論這是個怎樣的創新商業模式, 回到這生意對我們的策略和風險面, 一個完全以代工起家且信誓旦旦不和品牌客戶競爭的製造廠, 面對一線消費者的通路行銷以及管理模式, 當然不會是擅長熟悉, 果真有了決心投資在這方面, 且打造一支行銷他人品牌的軍隊, 當授權期結束後, 我們是否注定會成為沒有國家的軍隊?

在電影《終極警探3》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 乾淨斯文的大壞蛋Simon順利偷得華爾街的聯邦準備黃金後, 在下水道裏激動向全體軍隊說: Yesterday we were an army with no country, tomorrow, we have to decide which country we want to buy! (中譯: 昨天我們還是支沒有祖國依靠的軍隊, 明天我們必須決定去賣下哪一個國家!), 但我們將有這份豪情嗎?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幾乎是個無窮迴路

從按下 send 鍵後已兩個月了, 至今卻還坐在公司的電腦前, 縱使歷經了芬蘭出差, 工作交接, 以及有近一個月的時間特休, 但現在所面臨的情況, 卻沒有比當時按下鍵時單純......

在中間, 公司池總先後提出了轉當顧問或當幕僚的建議, 而且都說要我考慮一段時間, 不給我壓力, 感受得到他在這件事的耐心以及思考win-win的solution, 真的由衷的感謝, 但除了感謝, 只能感謝了, 因為在目前的工作環境以及企業風格上, 於私, 實在找不出留下來的理由. 而這一切, 我理所當然地可以當做是一場必演的戲, 一場必經的過程, 池總對鴻海的老臣的流程.....

今天正當認真地想著如何寫婉拒的理由, 突然悟到上週四和池總的對話, 從背脊涼了上來...... 為何他會一開始想了許久才開口說 "你心很細, 不適合待董辦, 在董辦的人只需 follow, ......", "在鴻海, 心細的人適合做決定, 但心細的人, 自然比較難下決定.....", "你在鴻海這麼久了, 一定已經具有這的能力.....", "...... 講白一點, 就是要你來當我的幕僚......", "給你考慮一兩天, 下個星期再......"

以為兩條路: my way to stay or leave nicely, 現在是否變成兩路, 待董辦或當池總幕僚?

原先是期待池總的同意, 可以開始領離職單開始流程的, 現在看來怎麼球會跑到郭董的手上, 如果我沒同意的話...... 看來這個希望, 從流程到談判, 幾乎是個無窮迴路.


[註: 附上讓我突然頓悟的 line 對話: ]

Q: 你從6月正式退休了嗎?

A: 還在辦公室裏了, 公司先後提出了轉當顧問以及當幕僚的建議, 不過都說要我考慮一段時間, 不給我壓力. 不過, 我想過了, 還是會婉拒公司. 我不想再被綁在公司裏, 承受無謂的壓力了.

Q: 沒錯,不過你不是還有幾個月就可以領到公司退休金,是否考慮撐到可領退休金時再退休

A: 沒... 在鴻海只待19年而已, 10年前才轉新制, 是領不到公司的退休金的.

Q: 新制部份退休金可能要等到60幾歲才可以領到,你預計退休後有沒有什麼計劃?

A: 其實這一筆勞退, 我不是很在意, 主要是我想離開目前的環境, 想看看別的, 別的企業, 別的事物, 別的環境, 淑俐有建議我去輔導中小企業, 尤其是社會企業, 目前有一位主要的人在幫我安排接觸, 下午就會去參加座談, 聽聽這些的台灣新一代社會企業主的想法, 以及凝聚力.

Q: 轉換工作環境也是可以,但是在中小企業可能工作要全包,不像大企業分工比較細

A: 我不會投入經營的工作, 只是輔導性質.

Q: 當顧問?

A: 可能, 但我沒做過這項工作, 就當做傳教解惑吧.

Q: 當顧問不需整天都待在公司,有需要再去即可,這樣時間才不會被綁住

A: 是的. 我也這樣想.

Q: 鴻海給你多久時間考慮要不要續留?
A: 沒說, 但我很想離開了
Q: 不過,有時候人情壓力會你很難下決心
A: 是的, 尤其的老闆的人情壓力, 他至少在認真想如何留住我.

Q: 所以是不是跟郭台銘討論有沒有更適合你的其他工作

A: 郭還不知道我要離開的事, 目前只到池育陽, 我也希望只到池就好, 郭知道了, 我又有開不完的會了.
Q: 他早晚會知道,你恐怕一時還走不了

A: 我現在已經把工作交出去了, 在辦公室裏也沒工作做, 連會都不去參加了, 看來最後一招就是去找個工作, 說我下一個工作在等我了, 不離開不行, 才能拿到離職單 (我們公司要主管同意, HR才會給離職單, 沒走完離職單上所有簽名的程序是不算離職的, 很奇怪吧.)

Q: 在中鋼,離職單要每一個單位蓋章並繳交識別證後才算正式離職。
A: 鴻海也是, 但要拿到離職單就是一門大學問.
Q: 要老闆同意?
A: 是的, 幾乎是個無窮迴路.

Q: 那可能直接找郭台銘談比較快
A: 就是想躲過老郭, 才想離開的, 去找老郭, 一定跑不了.

Q: 問題是下面的人做不了主
A: 不是, 這齣戲一定演一次, 池一定要千方百計留我, 都留不住了, 才能讓老郭出面, 如果池沒做這件事, 老郭第一罵的人不是我, 而是池. 所以這是一齣戲, 一定要配合劇本演.

Q: 所以最後還是要郭台銘決定,所以你可能很難從鴻海退休了
A: 找一個時間主動, 離開了就不再進公司了.
Q: 那這樣拿不到離職單
A: 曠職一途

Q: 這不是好的方法,我覺得還是要好好的跟郭台銘談一談
A: 老郭是有百分之兩萬控制慾的人, 很難談, 除非你想喪失自己的自由度.

Q: 你若堅持要退休,他最後還是會尊重你的意願。
A: 一定是大吵翻臉外加羞辱, 我看過太多了, 沒有例外過, 所以大都是交出自己的自由度, 妥協留下來, 但更慘, 變成直接 report 給他.

Q: 鴻海高階主管難道沒有成功離職的例子嗎?
A: 翻臉走人, 還有生病陣亡的.
Q: 不然你就就用身體健康不佳為由請辭
A: 他有御用的台大醫療團隊, 這一招對他幾乎沒用.
Q: 那就跟他談一談後翻臉走人
A: 真的, 從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A: 以前看過這種事, 總是當成一場戲看, 笑一笑, 沒想到我現在也得當去演, 可是沒有劇本.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個人隱私權的 WTO

想法摘要:

1) 大自由主義 --> 政商聯手解除關稅壁壘 --> WTO --> 全球資金快速流竄 --> 貧富差距加劇

2) 預測行為商業模式當道 --> 政商聯手解除或降低隱私權保護 --> ? 未來的世界是否剝奪更多基本人權?

3) 萬一法規嚴格保護個資法, 是否可以隨物蒐集巨量資料, 以租賃方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 走循環經濟模式, 達到預測個人消費行為的目的?




-----------------------------------------------
最近一直被巨量資料 (Big Data), 物連網以及雲端科技的會議狂轟亂炸,為的是找尋製造產能過剩的出海口,擺脫長期以來被品牌通路所把持的行銷,所造成的計劃生產的斷鏈現象。

最近被追捧上天的電子商務模式,成了產能過剩電子代工廠的翻身機會,不但可以直接接觸最終消費者,又可免除重新建置已落人後一截的實體店舖經營。

但這一切皆因虛擬網路世界而起,虛擬社交,虛擬購物商場,輔以電子交易貨幣機制以及足夠的巨量資料分析,B2C夠能成為下一個代工公司的成長引擎。

但想一想,是嗎?

我想從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對購物平台的品牌信任度,二是對隱私權日益高漲的申張。

第一項的部是品牌行銷的部分,電子商務的應用對其而言應只是新媒體的應用,平台的建立也訴求於大眾對其的信賴,也就是品牌。對於一個完完全全做代工,且不面對消費者的公司,難道就可以一蹴可幾,成為消費者以及產品品牌公司的左右者?原來的實體銷售通路甘願自廢武功,消失於市集?

第二項是對目前火熱的巨量資料做為消費模式分析的壓抑,這個部分,我想從大自由主義打造的WTO的模式來解釋,當政府把建設以及投資的部分交給民間企業,以效率為名的企業自此要求更多的自由,甚至是跨國投資,尋找開發中國家的低廉勞動力,並解除了關稅壁壘的封印,讓自由貿易帶著更多的資金迅速竄流,富者愈加容易以規模經濟,操縱市場,達到大者恒大,富者愈富的情況。

對於目前大家視巨量資料為金礦,急欲探採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