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齡化是經濟長期停滯的主因?
2014/12/04-羅怡婷
在美國193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期間,經濟學家如凱因 (John Maynard Keynes)將原因歸咎於人口減少,並以長期停滯(secularstagnation)形容當時困境。如今,先進富裕國家面臨的經濟衰退似無止境。
以往面對經濟停滯,政府價常透過調降短期利率解決,然而在高齡化社會下,消費需求降低,儲蓄過度,同樣手段不再見效。
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 在這波經濟衰退中,人口老化恐怕才是問題關鍵。高齡化社會對成長停滯的影響可從三方面探討:勞動人口短缺、消費人口下滑、以及儲蓄需求增加。
第一, 高齡社會對經濟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勞動力下降。一個經濟體的未來產出與勞動人數及生產力密切相關,德、日兩國的勞動人口已逾10年呈現負成長,英國也即將步上後塵, 而預料美國的勞動人口將由2000-2013年的0.9%衰退至0.3% 。
此外,鼓勵提早退休的做法也將加劇勞動短缺的問題。美國第一批戰後嬰兒潮已在2008 年屆滿退休年齡,自此之後勞動參與率從66%跌至63% ;無獨有偶,日本勞動力於1990 年代開始下滑,恰是經濟開始陷入低潮,進入通貨緊縮的時期。
第二,勞動人口與消費人數雙雙下滑,降低企業投資意願。凱因斯與AlvinHansen都曾指出,人口下降將使市場對貨物的需求減少。確實,根據當代經濟發展模式的假設,企業對每位勞工均需投入一定資本,意即設備、建物、土地及智慧財產,才能創造一定的經濟產出。因此企業對投資的需求將因可僱用人力減少而降低。
第三,人口老化造成儲蓄需求升高,進而影響利率對經濟的刺激力道。一般來說,年輕人需負擔教育、房貸、養育等支出,借貸需求較高;中年人看重儲蓄;而退休人口則仰賴積蓄過生活。
簡而言之,人口高成長的社會對儲蓄的需求較低,而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社會則反之。以美國為例,平均壽命增加,高齡人口的退休生活也變得更長,因此總儲蓄需求佔GDP的比率由1970年的一228%'飆高到2010年的52%。同時期日本的數據從 176%升高到119%,德國從189%升到325%,而大陸則從40%升高到86%。
人口老化一直是被提出的社會結構變遷的現象, 但現在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主流的國際社會, 早已有人視為商機, 在醫療, 照護, 房地產, 甚至是風水地, 緜密地佈局. 但仍舊不敵因低出生率造成的勞動力下降, 而無法維持經濟成長.
目前的世代之代的社會現象, 也反應了一個結果: 資源有先佔性, 且呈現資源以年齡遞延分配至年輕一輩, 高齡人口佔據社會資源, 造成愈年輕一代, 等候資源分配的時間愈長. 若在民主票選決定政策的體制裏, 愈年輕族群愈成為少數, 愈不利於年輕人. 民主的民意對少數年輕族群而言, 也是扭曲的民主, 尤其是當人口年齡層不再呈常態分配時.
高齡化可能代表勞動力下降, 但並不代表生產力下降. 長年以來自動化以及機械人的發展, 不僅使生產力提高並轉換更多的勞力工作成為智慧工作. 若能鼓勵高齡化族群從事智慧工作, 甚至成為活力象徵的中小企業僱主, 不但可以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更可以提供大企業缺乏的新創工作者的自由環境.
在Google模式一書提到, 創新人格的特質就不受也不願受框架管理. 現有台灣的大型企業, 都已經是20世紀管理模式的體制, 不再合適21世紀新智慧工作者從事創新公司. 若現有的大企業能轉念, 提供較低創業門檻, 讓尸佔高位多年的管理階層外出新創公司, 以不同於大企業的自由體制以及原生泥漿環境, 一方面增加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培育新一代智慧工作者於大企業體制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